- · 《大舞台》栏目设置[09/07]
- · 《大舞台》数据库收录影[09/07]
- · 《大舞台》投稿方式[09/07]
- · 《大舞台》征稿要求[09/07]
- · 《大舞台》刊物宗旨[09/07]
小“纱阁”大舞台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《金台镜》 雷显元制作纱阁戏人 资料图 《狐狸缘》 《画春园》 《赶龙船》 历史犹如一场永不谢幕的戏曲,一次次场景变换,一年年人物更迭。 如今,我们借助镜头记录当下,而数百
《金台镜》
雷显元制作纱阁戏人 资料图
《狐狸缘》
《画春园》
《赶龙船》
历史犹如一场永不谢幕的戏曲,一次次场景变换,一年年人物更迭。
如今,我们借助镜头记录当下,而数百年前的先人,只能通过泥塑、纸扎等形式,来留驻历史长河中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一瞬间、一刹那。
“六合斋,余庆堂,纱阁戏人美名扬。”明清时期流传晋中的这段佳话,展现了100多年前平遥纱阁戏人在民间的影响力。而平遥纱阁戏人,就是先人留住历史的一种方式,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作品。
在平遥清虚观里,至今仍然展示着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由“六合斋”纸扎老艺人许立廷制作的二十八阁纱阁戏人。
观赏着走过百年岁月却依然活灵活现的纱阁戏人,当年绕梁的乐声仿佛隐隐不绝。戏台上下,隐约可见一片热闹景象……
源自明清的独特文化
纱阁戏人最初用来干什么?为什么会在清朝光绪年间产生?带着这样的问题,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。
“明清时,平遥是商贾云集之地,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。”谈起纱阁戏人的起源,平遥纱阁戏人代表性传承人冀云丽介绍,当时平遥纸扎业因丧葬习俗中的攀比之风而兴盛,加上晋商与戏剧票友的推波助澜,纱阁戏人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道文化景观。
纸扎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,主要用在葬礼上。旧时的人,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冥国,随葬器物供死者在阴间使用,于是就有了冥器。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,到了宋代,纸冥器逐渐流行起来。人们用竹篾、芦苇、高粱秸秆扎成各种家具、器皿、人物,用彩色纸糊起来,再以剪纸加以装饰,为死者焚烧。到了明清,纸扎的适用范围更广,每逢节日,人们也会用纸扎灯笼来装饰。当时,在山西平遥古城内,一位名叫许立廷的人掌握着一项绝活,普通的纸经他的手能变幻出鲜活生动的戏曲小人儿。将这些栩栩如生的小人儿放置在舞台造型的木阁内,挂上碧纱罩,便活脱脱成为一场场即将开幕的戏曲演出。本着对这些精致小物的喜爱,当地人常唤其“纱阁人人”,简称纱阁。
纱阁戏人的文化渊源,与宋代以后民间丧葬礼仪中的纸扎冥器传承有关,与元代杂剧的空前兴盛有关,也与明清时期民间祈子风俗有关,更与平遥晋商大都会的商贸习俗有关。
“当时的平遥古城街衢中心的市楼成为展出纱阁戏人的重要场所。”冀云丽说。市楼底层的平台廊柱间就是展出纱阁戏人的地方,廊柱四周恰好摆放36阁戏人。元宵节期间供人观赏,节后便存放入市楼内。旧时平遥有新婚夫妇买灯祈子的风俗,把蜡烛点燃置放于纱阁前进行许愿、还愿。民间百姓遇有新丧之事,租来几阁纱阁戏人放在灵棚两侧,既表达了对先人的安慰,也反映了对民间戏曲的爱好。
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许立廷(别号许老三)等人专门为平遥县城中心的市楼内制作了36阁纱阁戏人。据记载,每阁工价2000文。阁高70厘米,戏人高50厘米左右。
36阁纱阁戏人取材广泛,有神话故事、民间生活、侠义传说、男女爱情等。形式有文戏、武戏、短打戏,阁阁不同;角色有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,行当齐全。这些戏人形体优美、面目传神、装束逼真、造型生动、道具精致,故事情节引人入胜,阁阁皆有“此处无声胜有声”的效果。
一阁就是一个小舞台,展现刹那间的精彩场面,人物脸谱、姿态、手势、表情、服饰等各异,样样活灵活现,栩栩如生。许立廷等人当年制作的36阁纱阁戏人,至今有28阁保存完好,包括《八义图》《赶龙船》《五岳图》《百花记》《祥麟镜》《借伞》《佘塘关》《困潼合》《斩黄袍》《鸿门宴》《飞虎山》《春秋笔》《碧环》《司马庄胭脂计》《满床笏》《大进宫》《战落阳》《反棠邑》《铁钉床》《画春园》《恶虎村》《金台镜》《溪黄庄》《岳飞北征》《狐狸缘》《金马门》《南阳关》《邓家堡》。
文章来源:《大舞台》 网址: http://www.dwt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126/1100.html